多項研究發現,手機使用太頻繁不利于身體健康。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刊登德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玩手機的人更容易作出沖動性決定,發生沖動行為。
柏林自由大學研究人員對智能手機與沖動決策之間的關聯展開深入研究,調查不同年齡組手機使用情況、手機應用種類等以及參試者的沖動行為表現。結果顯示,在發達國家,成年人和青少年智能手機擁有率分別為76%和80%。手機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4.7至8.8小時。33%的用戶醒來后5分鐘內會拿起手機,超過1/3的青少年和26%的父母會在晚上睡前查看手機。研究人員還發現,手機上使用最多的應用程序是社交媒體(占87%)和游戲(占40%),兩類應用程序所花時間分別為46分鐘和35分鐘。這些應用程序都能夠使玩家獲得“喜歡”“獎勵”或“獎金”的滿足感。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購物應用程序更容易讓手機使用者“上癮”。
早期研究表明,人們對較小的即時獎勵偏好與酗酒、賭博和吸毒等負面行為有關。新研究證實,隨著使用手機時間的增加,選擇較小的即時獎勵(而非較大的延遲獎勵)傾向也會增加。另外,自控能力較弱的參試者使用手機時間更長。這進一步證實,過度使用手機讓人更想獲得即時滿足,也更容易作出沖動性決定。因此,為了身心健康,應適當控制手機使用時間。